瞻仰革命圣迹 追溯红色回忆---中共丽水市委党校第2015年第二期中青班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进行时 | |||||||
|
|||||||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保卫战的炮火,挑粮小道红军战士坚韧的足迹,无一不昭示着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10月11日,中共丽水市委党校第2015年第二期中青班革命传统教育学习活动继续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进行。学员们到八角楼旧居、黄洋界哨口等地瞻仰革命圣迹,开展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体验式教学,深刻体会井冈山精神。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黄洋界上重温战斗辉煌 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在这里发生,因毛泽东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词而闻名。学习当天,全体学员身着红军服,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黄洋界哨口进行现场教学。授课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以“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题的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高山深谷,蜿蜒起伏,学员们眼前仿佛再次浮现出军民齐心协力,凭险抵抗,共同击退强敌的情景,感受我党紧紧依靠群众的宗旨和勇于胜利的胆魄。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还放声朗读了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崇敬。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八角楼中感受伟人情怀 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后,就住在八角楼,学员们第二站来到的就是此处。“八角楼因房子的楼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在八角楼外,井冈山市委党史办刘晓农老师给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详细讲述了毛泽东如何回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以及召开边界党“一大”、“二大”和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的经历。随后,学员们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八角楼旧居二层,看到桌子、砚台、油灯等简陋的物品,遥想当年毛泽东同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未来,撰写出一篇篇指导中国革命夺取胜利的重要文献,无不感受到伟人“实事求是、敢闯新路”魄力与勇气。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重走挑粮小道体验革命艰辛 随后,学员们来到黄洋界山脚下,重走当年毛泽东和朱德走过的挑粮小道。 这段小道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路为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当年,在毛泽东、朱德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如今学员们重走这段崎岖山路,正是要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感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全体学员排成两列纵队,随着一声令下,踏上了蜿蜒曲折的挑粮小道。沿着狭窄的小道,学员们拾级而上,悉心体会当年的艰辛,更体会到了红军那坚定的理想信念,火热的革命激情,感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战士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情怀和我党创业的艰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