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天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体会
发布日期: 2017-11-21 浏览次数: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采访实录结集,书中记录了当年那些与青年习近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的访谈内容,乡亲和知青的谈话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读着这些充满感情的回忆文字,我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撼,思想受到深刻教育。

一、七年知青岁月培育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当时知青的粮食要比当地老百姓宽裕一些,知青能吃到玉米团子、高粱团子,老百姓只能吃糠窝窝,难以下咽,而且不顶饿。习近平在和乡亲们一起劳动间歇吃饭时看到后,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糠窝窝吃。他就是在与老百姓的密切接触中,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与老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习近平曾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在他被批准上大学、梁家河乡亲们依依不舍送他离开时,他甚至跟乡亲们说出“要不然我不走了,继续留下来干”的话,体现了他对黄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情厚谊。

二、七年知青岁月塑造了总书记一心为民办实事的伟大情怀

习近平到家河村以后,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对他们很同情,激发出为他们做实事的强烈愿望。他上任梁家河村支书以后,就在村里办铁业社、育种子、打淤坝、打井、办沼气,每一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他就是迫切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心一份力,办一些实事。正是为民情结在他心中扎下根,在他以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为民办实事的伟大情怀,并最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三、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总书记敢想敢做敢担当的崇高品质

习近平带领村里人打井,他带头跳进深坑挖土,泥土从上面掉下来,棉衣、头上都是泥。泉眼流出水后,还要打一个小坝,那时候很冷,冰和土冻在一起,要把冰土混合物挖掉。习近平带头跳到冰面上,用镐头一下一下地挖,在他的带动下,修好了水坝,解决了社员的喝水和浇地问题。习近平还提建议办沼气,并参加学习赴四川学习考察团,回来后在梁家河村办沼气,作出了示范,并在全县推广,为黄土地上的老百姓解决了燃料问题。他一心想着为老百姓挖掉穷根,就积极主动去办一些改变贫穷现状的大事实事,这些都展现了青年习近平敢想敢做敢担当的崇高品质。

四、七年知青岁月强化了总书记爱读书爱思考的优秀品格

习近平到梁家河最重的行李就是一箱沉沉的书。一位知青回忆“习近平吃过晚饭后就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他看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正是他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他开阔了发展眼光、积累了许多好方法好点子、启发了许多好想法好思路,最终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正是他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使他对古今中外的情况有了广泛了解,尤其是美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和富兰克林治国理念,对习近平内政外交思想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正是他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让他在此后的工作过程中走得十分坚定踏实。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情感做工作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是我们事业的基础,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目标对象。我们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真正融入群众中去,悲群众之所悲,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感同身受,才能对我们的老百姓真感情,无论老百姓多么贫穷落后,也会把他当成亲人,才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做实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会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自己事业的目标追求,才有为群众办实事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要实事求是善于为群众办实事

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既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也要有善于为群众办实事的本领。为群众办实事要切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群众办实事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容易办成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见招拆招、遇到问题要逐个破解、遇到难题要协调攻艰。只有善于为群众办实事的本领,才能为群众办成真实事、真办成实事。

三、要脚踏实地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群众最看不起的干部就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干部,为群众办实事一定要脚蹋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是为了群众的利益在干事,而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图在任政绩。我们对所分管的事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要认识到我们的分管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完成好我们的工作,全局工作才能有效推进。为群众办实事也同样要勇于担当,为群众办实事往往一时看不出政绩,但那才是我们应当要有的为群众谋利益的担当。

四、要善学善思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掌握党的路线战略方针政策,才能掌握相关工作的前沿知识。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那样我们作出决策就很难讲符合科学性现实性。我们要善于学习,同时要善于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理论对当地当时的指导应当与具体的实际的情况相符。在实践中,应当对理论作出完善和修正,以使这个理论更好地指导当地当时的实践,否则,就会落入本本主义的泥潭。理论当是在实践检验基础上的理论,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对我们的工作,对我们为群众办实事,有相对正确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检验理论、以实践完善理论的辩证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2017秋季中青班 吴伟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