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美丽城乡建设短板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主题实践活动报告 | |||||||
|
|||||||
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补齐六大短板之一“补齐美丽城乡建设短板”的重要内容,必须摆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全力推进。为助推重要决策部署落地,促进学员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学思结合,根据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统一安排,2016年第二期中青班全体学员于 实践活动中,全体学员在市委党校陈敬东、林琳等9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采取“听、看、访、谈、联”等方式,深入9个县(市、区)、走访15个乡镇19个村,召开21次座谈会,参与环境卫生大清扫、违章拆除等综合整治活动8次,重点围绕“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为主要内容,系统细致地了解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进展情况和存在困难,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现将实践活动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总体看,九县(市、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视频会议要求,思想自觉、认识自觉、行动自觉,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重要抓手、转型升级的组合拳、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行动迅速,全力推进,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已全面铺开。工作开展呈现出“三个早”的特点: (一)动员部署早。一是及时召开行动会议。各地以党委会、专题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视频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相继召开了全市动员部署会议,研究部署各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工作。二是及时建立组织机构。各地均已建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专门成立整治办和专项组,专门抽调优秀干部或后备干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三是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各地结合实际,均制定出台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主要任务,提出了有效的保障措施,为打好此项行动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规划编制早。一方面,强化规划设计引领。各地大部分地方已开展规划编制委托工作,依据城乡规划和小城镇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以乡镇为编制主体,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另一方面,强化整治项目设计引导。推进乡镇设计全覆盖,着力加强小城镇主次入口、街头广场等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整治项目设计,着力在规划项目设计上以达到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目的。 (三)启动整治早。一是整治目标明。省里提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各地结合区域特点,提出了既切合实际又富有特色的整治目标。二是整治重点清。根据专项实施方案,各地基本已制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整治等方面开展整治行动。三是整治动作快。在调研过程中,各县(市、区)和乡镇高度重视,举措上迅速跟进,有声有色地开展了“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房乱建”“线乱拉”等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各县(市、区)积极认真部署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力以赴抓落实。与此同时,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各地普遍反映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难”上: (一)思想认识提升难。在调研过程中,有的地方将整治工作简单化、一般化、片面化,综合统筹力度不够,重“面子”轻“里子”治理现象较为突出。个别地方有追求整治速度、不追求整治质量之嫌,对全面推进以管理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视不够,如何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彰显乡镇风貌特色,促进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管用机制、办法和政策举措较为欠缺。尤其是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够,群众作用发挥不多,认为这是政府的事,“等、靠、要”问题突出,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技术资金保障难。各地普遍反映小城镇技术管理力量较为薄弱,资金缺乏。一方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专业,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需要加强各行业的技术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较为滞后,整体环境状况较为落后,整治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目前很多乡镇负债较重,融资手段和平台缺乏,不少乡镇比较贫困,资金需求压力大。 (三)管理机制统筹难。三年内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由于此项工作刚开展不久,长效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如何规范环卫、道路交通和乡容镇貌管理,亟需破题。尤其是各地普遍反映“线乱拉”治理难度大,乡镇空中“蜘蛛网”密布,电力、移动、电信、联通等管线单位多为线条管理的国企,地方要协调这些单位有一定难度,上级部门要强化协调与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同时,执法体制改革也需进一步深化,多头管理等治理乱象有待改变。 三、下步工作建议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全体学员通过与各县(市、区)相关部门、乡镇干部及当地村民面对面的交谈、讨论,客观分析当前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就如何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补齐美丽城镇建设这一“短板”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建议在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要围绕“五个化”抓实抓细抓好。 (一)科学化规划。《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规划设计引领。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旨在解决小城镇无规划、乱规划、随意建、任意整等突出问题,努力从源头推动小城镇环境的改善。如何按照先规后治做好顶层设计?一要规划好乡镇整体风貌。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乡镇的地域特点,把彰显小城镇独特的布局形态、街巷空间、山水格局、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出来,为形成别具一格、品味各异的小城镇奠定战略基础。二要规划好整治重点内容。以乡镇为编制主体,依据城乡规划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科学理出环境卫生、市政道路、停车场所、公用厕所、园林绿化、公共照明、沿街建筑物、集贸市场、乱搭乱建等重点整治内容,并纳入乡镇规划统筹实施。三要规划好整治重点项目。加强小城镇主次入口、步行街巷、街头广场等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的整治项目设计,做好细部处理。在重点项目设计中,特别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各类公共空间的串联整合和提升,加快构建内涵丰富、开放多元、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体系。 (二)特色化建设。特色是小城镇外在形象和精神实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长期积淀形成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融合当地的自然风情、地域人文、产业特点,把其独有的特色表现出来。一要融入自然景观。我市小城镇大多依山邻水、山水相融,具有独特的景观格局,要倍加珍惜、精心保护。在整治过程中,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积极修复与呵护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小城镇。二要突出人文风貌。独特的人文风貌是小城镇的魅力之源。要充分挖掘小城镇的文化基因,保护好小城镇的历史文脉,着力打造有记忆的街区、有故事的小镇,弘扬特色建筑文化,就地取材、修旧如旧,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处州民居”,形成“诗画丽水”的城镇风貌。三要强化产业特色。独特的产业是小城镇的活力之源。要依照区域优势、自然禀赋、资源条件,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提升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以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把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成为特色产品、精品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三)精准化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当前和长远、治标和治本、巩固和提升相结合,稳扎稳打,精准着力,全面推进整治行动。一要精准整治对象。这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乡镇政府、独立于城区的街道办事处驻地建成区为主要对象,兼顾驻地村(社区)的行政区域范围和仍具备集镇功能的原乡镇政府驻地。要聚焦这些乡镇(街道),突出主要入口、主要街道、步行街巷、街头广场、公共建筑等重要街区、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拿“脏乱差”问题开刀,让小城镇再现绿水青山、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和谐宜居。二要精准整治任务。这次行动主要内容和任务就是“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这是针对小城镇环境“脏乱差”问题的具体表现提出来的,但共性问题在不同乡镇(街道)的表现有轻有重,要突出重点问题,精准聚焦、精准用力,以点带面,确保整治任务如期完成。三要精准推进步伐。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想小城镇群众之所想、急小城镇群众之所急,把小城镇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突破口,率先在环境卫生大清扫、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赤膊墙”和蓝色屋面消灭、“蜘蛛网”式架空线清理规范等方面进攻,确保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旗开得胜。 (四)网络化管理。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难,巩固整治成果更难。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为本的长效机制。一要精细化管。健全各类管理细则,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不论是空中、地面、地下,确保有人管、能管到位。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城镇管理服务的融合,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建设综合性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推动“智慧城管”向乡镇延伸。二要制度化管。完善小城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深入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现代小城镇治理体系。三要人性化管。群众是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主体。要鼓励引导小城镇居民积极参与策划、参与行动、参与管理,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居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寓服务于管理和执法中,强化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责任化落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关键在建设,核心在治理,重点在落实。要统筹结合,进一步建立健全整治机制。一要加强领导。明确小城镇管理的属地主体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的管理服务责任,特别是各县(市、区)作为整治行动的责任主体,要加强跟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乡镇的统筹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适时总结推广经验,真正把各方的力量连接起来、汇集起来,凝聚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二要加强服务。要抓紧制定出台分类考核验收办法和整治技术指南等文件,正确引导整治推进工作,规范整治建设行为。完善领导对口联系机制,健全专家技术帮扶机制,强化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主体积极投资,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探索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加强线乱拉等重点治理。三要加强督查。细化实施计划方案,明确阶段工作目标,排出作战图、任务书、责任表、时间表,采取督办、通报、约谈等措施,对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要限时整改,对敷衍扯皮、屡推不动的要进行问责,形成市县镇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着力推动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深入开展。(2016年丽水市第二期中青班)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