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 |||||||
|
|||||||
党校学习让我从繁琐的乡镇工作静下心来回归课堂生活,怀着提升自己、改造自己的想法,我要求自己摆正心态,以一个学员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人的思想很微妙,平常工作繁忙及遇到困惑时,会把工作压力和烦躁情绪都简单归结于乡镇工作的环境,没有系统地去思考问题,排解工作压力。没有真正从党的执政理论、传统文化以及哲学思维来梳理自身的情绪,找出化解之道。导致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几天的学习,特别是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有感于“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在陕北插队7年知青生活,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人生和历程看一个人的成长,在15岁至21岁阶段刚好是人从少年到青年的人生阶段,是一个人在不断地同周围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从自身的角度认识、了解社会,对社会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识的心理历程。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了中国最偏僻、最贫穷的陕北农村生活,参加农村劳动,接受思想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变化是不一样。可能有些人会认为生不逢时,不积极锻炼,没有很好地利用与群众亲密接触,共同生活的机会,使自身全面成长,有的人可能会随波逐流,把待在农村看得凄凄惨惨戚戚,想尽办法混过去,能有机会就早点离开农村回城市……而习近平能面对现实,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磨炼自己。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青年时就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坚持跟农户同生活、同劳动、同患难;坚持听党的话,相信拥护党的领导,同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辩证地思考问题,对书本的知识,社会问题、劳动实践能透过表象看问题,寻找矛盾的根源解决之道,形成自身的见解;坚持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是面对家族的困境、条件的恶劣、生活的不易,从来没有放弃,而是不懈努力,勇于奋斗,自强不息。这些磨炼锻造了习近平的青春,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这段岁月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相当形象,又富有哲理,让人油然产生共鸣,有很深的学习教育意义。 每个人都经历过从青春的躁动到人生的积淀,作为青年人自身要主动接受社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思想,主动构筑青年人进步思想体系。作为社会方面要努力营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树正风,扬正气,为青年思想构筑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二、有感于“随身带一箱子书到农村” 在陕北7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书的痴爱。习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 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习近平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把学习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在学习上体现出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颇有些“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劲头抓学习;二是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对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后,又会为此跟别人讨论。不仅分析比较说法、学说的不同之处,而且深入研究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此章节感受颇深: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个善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讨论分析书本中的观点和见解,结合时代,与时俱进地提出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观点,进而不断完善,最终创立新的思想理论。学习要同国家命运、建设,民族的未来,群众的生活福祉结合起才更有意义,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理解。学习提高自身对事物认识和鉴别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还能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养心、养性,培养良好的情趣爱好和气质,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自觉地把自己摆到习近平治国理论中去汲取知识,把看齐意识首先落实到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有感于“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习近平说过知青在农村要 “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对知青在农村生活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在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积极投身于实事建设中,在赵家河修厕所、带领群众办识字夜校、修筑淤地坝、推广建造沼气等一些实事。习近平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军委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又决定到河北省正定县工作,要下基层、到农村去,用在陕北干了7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群众办实事。从中感到,为群众做实事贯穿于习近平工作的实践中,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习近平在和普通百姓牵手共度时艰时,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