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正创新 建设特色党校 着力打造与建设“重要窗口”相匹配的一流红色学府
|
|
景宁县委党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工作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切实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作用,多措并举着力推动党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方向引领,抓好融合贯穿。强化党校姓党、质量立校、从严治校等根本原则,出台《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指示的“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抢抓新机遇、谋划新发展。一是瞄准一个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全面实现党校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进一步突出,科研智库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科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一流县级党校,品牌影响力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前列;浙江(景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对外“窗口”作用进一步发挥,办学经验进一步成熟。二是狠抓一个关键。矢志不渝把推进党校迁建工作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担当全力推进迁建工程。新校区占地约33亩、总投资1.65亿元,于2020年7月开工、2022年投入使用,届时能提供300人同时培训所需的教学功能用房,以及供培训学员学习生活的舒适校园环境、相应配套的文体活动场所。三是突出一个根本。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实施党校干部、教师内外交流制度,每年有计划地推进干部、教师交流1—2名,激发队伍整体活力。争取到县财政每年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党校用于柔性引才、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奖励等,并适应教学改革需要,逐年提升党校办学经费。
二、坚持质量导向,强化内涵发展。始终坚持把质量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培训工作改革,着力将党校打造成为党员干部向往之地、精神高地。一是突出标准化办学。坚持按需培训原则,以领导点题和培训需求调查相结合,探索建立反映培训需求的动态反馈机制,着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创新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各项制度,通过训前教学方案设置、训中学员全员参与、训后跟踪问效机制来提升服务保障规范化水平。二是突出科学化办学。出台规范化的量化考评办法,探索在重点主体班次中建立识别干部学习力新模式,延伸拓展优秀年轻干部学习评价链,探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考察识别干部的新路子,为配合县委进一步考准考实干部提供参考。三是突出开放化办学。注重拓宽培训渠道,主动走出去与省委党校、上海、深圳、河南等地党校深度合作,如在省委党校的精准帮扶下,近三年来共有9个主体班500余人次在省委党校接受干部教育培训,着力拓宽了学习的视野。培训教学中,加强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的运用,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走进课堂,推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三、坚持特色发展,贡献民族经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作出的“跟上时代步伐”“三个走在前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等重要指示,为推动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上新水平担当作为。一是浙江民族干部培训中心落户景宁。强化排头兵意识和责任担当,努力把发展成果转化为学习资源,致力于将景宁打造成华东地区特色鲜明的民族干部培训基地,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干部教育培训,浙江民族干部培训中心于2019年获省编办批复落户景宁,将有力地向民族地区传播浙江民族工作经验及成效,提高党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二是着力扛起畲族文化发展的大旗。建设少数民族(畲族)文史信息中心,加强少数民族(畲族)文化古籍、文史专著等收集,着力建成全国研究畲族文史资料最为齐全的数据库。整合社会组织力量和资源,柔性引进畲族文化研究人员和团队,开展畲族文化学术研究、课题开发、项目合作交流,争创浙江省文化浙江研究中心景宁研究基地和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畲乡景宁教学基地。三是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以“红+绿+畲”为主轴,大力挖掘和提升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质量,着力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产品,加强本土特色课程开发,将各教学点串点成线,形成了1+15+X的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体系,力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党校的担当作为。2019年,全县各基地接待学员1064批次、2.73万人次。(景宁县委党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