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
市委党校中青一班开展沉浸式教学 探寻"两山"转化新路径
发布日期: 2025-05-12

初夏时节,绿意盎然。5月9日,市委党校教室内掀起一场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思想风暴。中青一班学员通过《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专题课程,以“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为实践样本,开展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教学。

课程伊始,省委党校卢宁副教授以丽水山地农业发展脉络为引,抛出一系列引人深省的问题。面对“山地多、耕地少,约束多、投资少,山货多、赚钱少”这“三多三少”问题,丽水如何让藏在深山的好产品走出重围?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竞争力?一连串问题叩击学员心扉。随着“丽水山耕”品牌从零起步的创业故事徐徐展开,课堂化作解剖麻雀的实践现场:从山区农业主体和农业品牌的碎片化制约,到生态精品农业的体系重构;从“低小散杂”农户单打独斗,到平台式全品类抱团销售的价值跃升……学员们跟随案例,触摸到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主导的创新与破局之道。


图1.png


随着课程推进,四个小组学员分别化身行业协会负责人、品牌运营操盘手、政府智囊团和示范县建设者,展开头脑风暴,并通过思维导图展示讨论成果。一位担任示范县建设者的学员以庆元荒野茶品牌管理为案例,提出建立“从单株茶树到全域产业”的全链路品控体系;运营机构组则聚焦新零售模式,提出“线上突围+线下客群精准营销”机制,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图2.png


每一次观点阐述后,卢宁副教授又抛出一连串追问:“政府应当如何作为?”“生态溢价还有没有挖潜空间?”学员们从不同立场出发,展开跨组辩论。有人以茶文化赋能品牌价值为例,建议一手抓品控一手抓品牌文化建设;有人引用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模式,论证政府为品牌背书的必要性。思想碰撞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逐渐清晰——既要政府“搭台”定标准,也要市场“唱戏”活机制,更需农民“共舞”享红利。

课程尾声,卢宁副教授带领大家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内涵,解构“土特产”3个字的背后逻辑。她特别点赞学员提出的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工作方法,语重心长地指出,丽水要坚持自立自信,把困难当作机遇,变被动为主动。

课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过去总觉得“两山”转化是宏观命题,今天才发现,它藏在品牌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里。这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教学,不仅为“丽水山耕”提供了迭代思路,更让学员们学会用系统思维破解“两山”转化堵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阐明了方法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